中医是一门非常神奇的医学,经历几千年的时间考验,从战国时期的《神农本草经》、《黄帝内经》、《难经》,到东汉末年的《伤寒杂病论》,历朝历代著名医家层出不穷,中医理论日益成熟和发扬光大,成就了大批的中医学家,留下了著名的中医专著,他们成就的背后都有感人的故事,也是社会背景成就了这些佳话,留下了很多中医治病的趣事。
《黄帝内经》成书于战国前后,是在“百花齐放、百家争鸣”的环境下成书,是集体智慧的结晶,是中医理论的基础,系统的讲述了疾病的产生、治疗,以及人的生理、病理的情况,指出了保健养生治未病的重要思想,为人们今后的养生保健指明了方向,为人类的健康做出了重大贡献。
医圣张仲景只所以能写出《伤寒杂病论》,也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写出来的,张仲景在他著作的自序中写到:“其死亡者,三分有二,伤寒十居其七,感往昔之沦丧,伤横夭之莫救,乃勤求古训,博采众方……”。这也是仁者之心、救苦救难,因此成就了千古名书《伤寒杂病论》,为后人治疗伤寒杂病指明了方向,留下了不朽的经方。
中医治疗疾病非常神奇,也留下了很多趣事,下面讲一个中医治疗情志疾病的有趣故事:
古时候有两个医生分别开了一个药铺,一个姓张,一个姓王。张医生的药铺门庭冷落,王医生的药铺却越来越红火,因此张医生整日茶饭不香,终于病倒在床上。虽服用许多药物病情也不见好转,万般无奈,儿子请来了王医生,王医生走到张医生床前边,居然把手搭在床帮上号脉,然后严肃的说:“你的病是月经不调,我开副下奶的药,保证药到病除”。张医生一看药方直摇头,王医生认真的说:“您是嫌药苦吧?那我就给你贴张膏药吧”。说着取出膏药就烤,烤软了一巴掌贴在了墙上。随后王医生拱了拱手说,张兄的病今晚就会减轻,明天能下床,后天能出户,七天便痊愈,小弟告辞了。王医生走后,张医生顿觉轻松,他哈哈大笑王医生的医术,即使月经不调也不能开下奶的药,贴膏药也没有贴到墙上的,王医生的医术也不过如此,结果正如王医生所言,七天后张医生的病好了。中医治病有趣的故事很多,使用的方法更是奇妙,过去太医给皇上看病,太医给妃子看病,都是用悬丝诊脉的方法把脉,唐朝药王孙思邈为皇后的诊脉,也是用的悬丝诊脉,以至于在小说《西游记》、《红楼梦》中都出现过悬丝诊脉,中医诊病用一些奇特的方法,就能起到药到病除的效果,当然中医治疗疾病的趣闻、趣事还有很多,在民间广为流传。
外国人在他们国内医不好的病,在中国医好了,有些是不会生小孩,有些是不会动的。
中国历史上有哪些关于对联或春联的有趣历史故事
东晋书法家王羲之有一年到浙江绍兴暂居,此时正值年终岁尾,于是王羲之书写了一副春联,让家人贴在大门两侧。对联是:春风春雨春色,新年新岁新景。
可不料因为王羲之书法盖世,为时人所景仰,此联刚一贴出,即被人趁夜揭走。家人告诉王羲之后,王羲之也不生气,又提笔写了一副,让家人再贴出去。这副写的是:莺啼北星,燕语南郊。
谁知天明一看,又被人揭走了。可这天已是除夕,第二天就是大年初一,眼看着左邻右舍家家户户门前都贴上了春联,惟独自己家门前空空落落,急得王夫人直催丈夫想个办法。王羲之想了想,微微一笑,又提笔写了一副,写完后,让家人先将对联剪去一截,把上半截先张贴于门上:福无双至,祸不单行。
夜间果然又有人来偷揭。可在月色下一看,这副对联写得太不吉利了。尽管王羲之是书法名家,可也不能将这副充满凶险预言的对联取走张贴啊。来偷揭的人只好叹口气,溜走了。